藏绵羊是青藏高原上的优势畜种之一,对高原低氧有着良好的适应性。与生活在平原的绵羊相比,藏绵羊的低氧诱导因子(HIFs)信号通路被激活,血气指标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这些遗传和表型上的变化被认为是藏绵羊适应高原低氧的重要基础。
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藏绵羊的HIF-1α基因第9、第10和第12外显子上共有三个变异位点与高原低氧适应有关。深入的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藏绵羊群体中以单倍型组合H2H3和H1H3的频率较高。组合为H2H3的个体,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升高,而总二氧化碳含量显著降低。它们可能通过升高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来提升携带氧气的能力。总二氧化碳含量降低,表明机体更偏好糖酵解的能量供应方式,以减少对氧气的消耗。组合为H1H3的个体,氧分压和氧饱和度显著降低,使得氧气更容易与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并释放到需氧组织。这些调控过程共同提高了氧气的传递和利用效率,初步揭示了藏绵羊适应青藏高原缺氧环境的机制。
本项研究成果是在罗玉柱教授、李少斌副研究员等团队老师指导下,由重点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赵鹏飞完成。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Animals》上。论文链接为:https://doi.org/10.3390/ani1201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