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绵羊是繁育在青藏高原的优势畜种,具有独特的肉用价值和生物学特性。哺乳动物出生后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一般分为Ⅰ型、Ⅱa型、Ⅱx型和Ⅱb型4种类型,它们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不同肌纤维类型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转化。这些因素导致了不同年龄藏绵羊肉品质的差异。目前,有关藏绵羊生长过程中肌纤维类型转化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
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发现,circ_000631、circ_000281和circ_003400等通过结合miR-29-3p、miR-185-5p和miR-1543-z调控下游AMPK信号通路中LEP、SCD和FASN基因的表达,改变了藏绵羊肌肉中能量代谢形式,使得氧化型肌纤维转化为酵解型肌纤维,肌内脂肪含量降低,肌纤维直径增大,最终导致肉品质变差。
而lncRNA通过反式作用(trans-mRNA)作用调控藏绵羊肌肉中脂肪酸生物合成。此外,lncRNA还间接调控LIPE、ADIPOQ、ACACB和CPT1A参与AMPK信号通路改变藏绵羊肌肉中肌纤维类型,进一步改变了不同年龄藏绵羊肌肉中脂肪酸组成。
该项研究成果在罗玉柱教授、李少斌副研究员等团队老师的指导下,由重点实验室在读博士研究生包高良完成。论文分别发表在《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和《Frontiers in Nutrition》期刊上。
论文链接为: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ut.2022.847077/full和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vets.2022.803758/full。